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7节(2/2)

&esp;&esp;陈景恪没有细说,只是道:“相信陛下定有打算……”

&esp;&esp;方孝孺凑过来,说道:“我不信你一点消息都没听到,给我透漏一点风声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顿了一下,连连摇头道:“黄河回归故道这么大的事情,哪是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能知道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再说了,你一个翰林编修,操这个心做什么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眼睛一亮,脸上也露出喜色,嘴上却吐槽道:

&esp;&esp;“不说就不说,就算你不说我也能猜到,以陛下的雄才大略,早晚会同意此策的。”

&esp;&esp;之后,两人就果断转移话题,谈起了别的趣事。

&esp;&esp;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叶兑和叶云流身上。

&esp;&esp;方孝孺讥讽的道:“叶四梅临了还是没能把持住本心。”

&esp;&esp;以前他称呼叶兑都是尊称为叶先生、四梅先生。

&esp;&esp;现在称呼其为叶四梅,显然是发自内心的鄙夷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,摇摇头道:

&esp;&esp;“都是为了儿孙啊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傲然道:“借口罢了,真正信念坚定之人,纵使刀斧加身亦不改其志,更况呼儿孙富贵。”

&esp;&esp;别人说这话,陈景恪肯定会怀疑。

&esp;&esp;但唯有方孝孺说,他深信不疑。

&esp;&esp;“那你为何还要收叶云流为徒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说道:“叶云流比他曾祖父有气节,若有我教导,未来成就定然在叶四梅之上。”

&esp;&esp;“叶四梅还算聪明,知道自己教就是毁了这孩子,才求到了我头上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不禁好奇,叶云流到底做了什么,让方孝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?

&esp;&esp;方孝孺也没有隐瞒,就将事情大致讲了一下。

&esp;&esp;“得知要与你争夺太孙伴读的位置,他就备受良心谴责……”

&esp;&esp;“最后他鼓起勇气,明确表示拒绝做忘恩负义之人。”

&esp;&esp;“叶四梅见事不可为,也就顺水推舟放弃了。”

&esp;&esp;“算他叶四梅运气好,有个明事理的后人。”

&esp;&esp;“否则定然身败名裂,晚节不保。”

&esp;&esp;如果他是当官的,搞背刺很正常。

&esp;&esp;只要以后能当一个能吏,大家提起他也会给予中肯评价。

&esp;&esp;可叶兑立足天下,靠的是一身学问和名气。

&esp;&esp;一旦气节沾染了污点,哪怕只是一点点,也会导致严重后果。

&esp;&esp;还好此事并没有闹起来,否则他早就狼狈离场了。

&esp;&esp;也不知道是该说他老糊涂了,还是说他利令智昏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叹道:“他应该快离京返乡了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说道:“陛下怎么可能会让人品有亏的人,来教导太孙。”

&esp;&esp;“若他识趣,就及早请辞,还能保留最后一点颜面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惋惜的道:“一代名士,可惜了。”

&esp;&esp;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就各自离开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回家和父母说了一声,就去了皇宫。

&esp;&esp;本来想先去找老朱销假的,结果他正在和一些重臣开会,就先回了自己的住所。

&esp;&esp;让他意外的是,朱雄英竟然也在:

&esp;&esp;“今天大本堂没有开课吗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翻了个白眼,道:“都几天了,我还以为你也准备辞了伴读职务呢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一动,道:“有人辞官了,不会是叶先生吧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对,就是他。既然你能猜到是他,那原因也不用我说了吧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意外的道:“我只是没想到,他的动作会这么快。陛下那边怎么说的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皇爷爷还能说什么,自然是挽留再三,然后准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顿了一下,说道:“我是问你大本堂这边,陛下准备找谁当先生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哦,你说这个啊。皇爷爷准备找几个名气小,但有学问的儒生来这里教书。”

&esp;&esp;“皇爷爷认为大本堂占用时间太多,耽误我学习其他东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