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9节(2/2)

&esp;&esp;引起了无数人的讨论。

&esp;&esp;太孙果然不愧是天命之主,就是厉害啊。

&esp;&esp;才十岁,就将军中悍将蓝玉给喝退了。

&esp;&esp;将来定为一代明君。

&esp;&esp;自此,太孙从一个符号,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。

&esp;&esp;储君。

&esp;&esp;大明未来的君主。

&esp;&esp;已经开始崭露头角,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
&esp;&esp;天下人尤其是文武百官,都开始正视他的存在。

&esp;&esp;从这一点来说,蓝玉的所做所为确实起到了效果。

&esp;&esp;虽然过程和结果,都与他预想的稍有不同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且说,朱雄英得知蓝玉上书请罪之事,非常的高兴。

&esp;&esp;“景恪,他这算是表态了是吧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对,他再次低头认错了,态度还算诚恳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马上就说道:“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看他了?”

&esp;&esp;看他着急的样子,陈景恪笑道:“可以,先去和陛下说一声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马上就跑到朱元璋那里,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他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并没有反对,只是叮嘱道:

&esp;&esp;“记住,你是太孙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郑重的道:“孙儿明白。”

&esp;&esp;他确实明白了,经历过这一件事情,他彻底的明白,什么是君什么是臣。

&esp;&esp;自然也明白,朱元璋这句叮嘱指的是什么。

&esp;&esp;之后他就带着陈景恪离宫,去了永昌侯府。

&esp;&esp;蓝玉出征归来,自然有很多人前来拜访。

&esp;&esp;他们到的时候,看到的是一副门庭若市的景象。

&esp;&esp;来拜访的人,从街头排到了结尾。

&esp;&esp;得知太孙驾到,门房一边迎接,一边派人狂奔入内通报。

&esp;&esp;没一会儿,蓝玉就带着一群人,急匆匆的出来迎接。

&esp;&esp;“参见太孙殿下。”

&esp;&esp;“免礼,看来今日我来的不是时候啊,没有打扰到永昌侯吧?”

&esp;&esp;太孙亲自到来,更是让蓝玉明白自己做对了,脸上带着喜色:

&esp;&esp;“哪里哪里,殿下能来,蓝家蓬荜生辉……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特意在门口和蓝玉聊了几句,这才进入院内。

&esp;&esp;无数人都看到了这一幕,顿时就知道,蓝家地位稳固。

&esp;&esp;得知这一切,众人无不感慨。

&esp;&esp;这才是血亲啊,打断骨头还连着筋。

&esp;&esp;而有了蓝玉的支持,太孙就不在是孤家寡人,而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储君。

&esp;&esp;对此感受最紧迫的,还是文官集团。

&esp;&esp;蓝玉是武将,要是太孙和他们走的太近,对文官是很不利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不行,我们也不能落后太多,必须要和太孙建立联系。

&esp;&esp;太孙到访,大部分人都很识趣的告辞了,留下的全是蓝玉党成员。

&esp;&esp;而蓝玉继承的是常遇春的政治资源,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常系干将。

&esp;&esp;朱雄英作为常遇春的亲外孙,和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。

&esp;&esp;不过眼下这种关系,都集中在太子身上。

&esp;&esp;毕竟以前太孙年幼,他们只能支持太子。

&esp;&esp;在这个时候,支持太子,就是支持太孙。

&esp;&esp;现在情况不同了,太孙十岁了,关键是已经表现出了非凡之处。

&esp;&esp;宴会上呵斥蓝玉的那一幕,实在太震撼人心了。

&esp;&esp;他们竟都能感受到一丝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