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可是到了后来,儒家反过来绑架了宋室……”
&esp;&esp;“只有在儒家的规则之下,宋朝皇室才是皇室。”
&esp;&esp;“反对儒家规则,就会被儒家反噬。”
&esp;&esp;“这深刻的教训,大明必须要吸取。”
&esp;&esp;“否则难保不会出现,皇帝易溶于水的局面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不信的道:“他们敢,不过是一群儒生罢了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他们为什么不敢?唐朝的太监都能废立天子。”
&esp;&esp;“宋朝的儒生就敢绑架皇权……”
&esp;&esp;“若真让大明的儒生彻底掌控国家,他们凭什么就不敢废立天子?”
&esp;&esp;朱雄英依然有些不服气。
&esp;&esp;朱元璋补充道:“还记得咱下令‘祭孔止于曲阜’和将孟子移出孔庙之事吗?”
&esp;&esp;“后来为何失败了?”
&esp;&esp;“将孟子移出孔庙,是咱做的不对,儒生们反对咱不说什么。”
&esp;&esp;“可祭孔止于曲阜有何问题?”
&esp;&esp;“咱才只是想稍稍限制一下孔家的地位,就遭受儒家的反噬。”
&esp;&esp;“若是动作再大一点,恐怕受到的反噬会更大。”
&esp;&esp;“咱还是大明的开国之君,都尚且如此。”
&esp;&esp;“你们这些后继之君,恐怕就更难以压制他们了。”
&esp;&esp;鲜活的例子,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。
&esp;&esp;朱雄英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:
&esp;&esp;“我明白了,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要用儒家,却不能将他们捧得太高,对吗?”
&esp;&esp;朱元璋欣慰的道:“对,就是如此。你能明白这个道理,爷爷就放心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也松了口气,进一步解释道:
&esp;&esp;“之所以捧道家,还有个好处。”
&esp;&esp;“道家乃百家之师,它的地位高了,也有助于新思想的出现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道家讲究无为而治,就算成为第一显学,也不会排挤打压儒家,避免大明陷入学派纷争。”
&esp;&esp;“这一点,是经过历史验证的,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问题。”
&esp;&esp;他所做的一切,其实都是为了打压儒家,而不是为了消灭儒家。
&esp;&esp;必须要承认的是,儒家在构建礼法方面确实有其优势。
&esp;&esp;他所建立的道德体系,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。
&esp;&esp;尤其是当前大明,更是离不开儒家。
&esp;&esp;所以,消灭他是不现实的。
&esp;&esp;但儒家可以用,却不能捧的太高。
&esp;&esp;大明中后期的儒家是什么德行,大家都看到了。
&esp;&esp;所以,陈景恪一直在给朱元璋讲这方面的道理。
&esp;&esp;尤其是圣贤庙计划提出后,他就时不时的,给朱元璋分析一家独大的危害。
&esp;&esp;老朱的政治素养是无需怀疑的,很快就琢磨透了其中的道理。
&esp;&esp;独尊儒家确实能带来稳定,但独尊之后,儒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。
&esp;&esp;当朱元璋下定决心,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很难有做不成的。
&esp;&esp;龙虎山、茅山、武当等等道家教派,为何会一起站出来支持?
&esp;&esp;自然不是巧合。
&esp;&esp;在确定要搞圣贤庙之后,朱元璋就私下联络过道家各大派。
&esp;&esp;无需给出任何许诺,就一句话,圣贤庙老子位列第二,赐至圣先师封号。
&esp;&esp;一直表现的与世无争的道教,就露出了獠牙。
&esp;&esp;在关键时刻,给予了儒家致命一击。
&esp;&esp;至于佛教,朱元璋都没理他们,也无需理会。
&esp;&esp;作为道教最大的对手,他们必须要在行动上和道教保持一致。
&esp;&esp;若这一次他们选择袖手旁观,以后的大明朝,佛教就永远也别想抬头做人。
&esp;&esp;至于和儒家站在一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