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91节(2/2)

&esp;&esp;“巴首领可代我邀请他们出山,选一安全地点,我亲自前往与之会面,共同商议此事。”

&esp;&esp;这就是让他作为太孙使者,去劝说各部了。

&esp;&esp;巴优自然欣喜若狂,立即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。

&esp;&esp;之后他就带着朱雄英的使节,前往江西各蛮夷部落,宣扬朝廷的旨意。

&esp;&esp;但朱雄英依然不满足,他想要的不是江西一地,而是整个南方的蛮夷全部入籍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他正雄心勃勃,欲要大展拳脚,就安抚道:

&esp;&esp;“欲速则不达,不要着急,一地一地的来。”

&esp;&esp;“先解决江西的问题,将这里做成样板,再去经略其他地方,就会容易很多。”

&esp;&esp;“且,到时咱们还可以借助江西土司,去联络其他地方的部落首领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只需要坐在家里,等着心向朝廷的部落首领,前来朝觐就可以了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还是很信服他的,按捺主了躁动的心。

&esp;&esp;不过他们也没有真的坐等,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提前准备的。

&esp;&esp;比如,陈景恪就提议,为所有入籍的蛮夷百姓取一个汉名,并颁发一块身份标牌。

&esp;&esp;“取汉名是汉化的一部分,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至于为何给身份牌……他们大部分时间,还是要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,使用的是自己原来的名字。”

&esp;&esp;“时间长了,很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汉名。”

&esp;&esp;“有了身份牌就不一样,看到牌子就能想起自己的汉名。”

&esp;&esp;“牌子还能时刻提醒他们,已经是大明的子民,上面还有天子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个牌子最好做的考究一点,首领的用黄金铸造,官吏用铜片,普通百姓铁片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和朱棡都被说服。

&esp;&esp;不过朱棡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蛮夷入籍人数不会少,不论是用铜还是铁,需求量都非常大,且铸造困难。”

&esp;&esp;“土司和官吏用金铜制作,普通百姓用木料雕刻即刻,大不了选用名贵一些的木料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也认同的道:“造船厂就有很多樟木,边角料就足够制作身份牌的了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樟木还有驱虫的效果,百姓随身携带,还能防蚊虫叮咬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知道自己有失考虑,从善如流改变了意见。

&esp;&esp;身份牌分三种,首领用黄金铸造,官吏用铜,普通百姓用樟木。

&esp;&esp;一面雕刻有户籍地信息,另一面是持有人的姓名。

&esp;&esp;牌子做的不大,可以挂在腰上,也可以当项链挂脖子上。

&esp;&esp;设计好造型后,朱雄英就命人去宁波造船厂,取用木材制作身份牌。

&esp;&esp;如此一个半月后,巴优终于归来,并带回一个好消息。

&esp;&esp;有十三个部落首领愿意率部入籍。

&esp;&esp;但他们希望觐见太孙,当面获得承诺。

&esp;&esp;朱雄英早有准备,立即邀请诸部首领前来南昌会面。

&esp;&esp;第217章 打交趾?

&esp;&esp;巴优带着人奔波一个半月,成功说服了十三个部落首领。

&esp;&esp;但并不是江西只有这十三家部落,而是只有这十三家接受了游说。

&esp;&esp;更多的部落还在持观望态度。

&esp;&esp;毕竟以汉人之前对蛮夷的态度,很难让他们不心存顾虑。

&esp;&esp;“所以这一次会议,我们必须要办的漂漂亮亮的。”

&esp;&esp;“但不能为了面子就做无原则的让步,有些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让。”

&esp;&esp;“宁愿会议失败,咱们从头开始,也不能答应丧权辱国的条件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慷慨激昂的说道。

&esp;&esp;这一番话,自然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。

&esp;&esp;给你们蛮夷入籍的机会就不错了,还想要什么过分条件?

&esp;&esp;这十三家部落的规模并不大,最大的两家才七八千人。

&esp;&esp;四五家是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,大部分都是两三千人的部落。

&esp;&esp;因为实力较弱,在土蛮内部也是被欺凌的对象。

&esp;&esp;生活在最贫瘠最危险的区域,朝不保夕。

&esp;&esp;也因此,他们最迫切想要改变现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