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1节(2/2)

&esp;&esp;“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,国泰民安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部落诞生之初,天然就肩负着‘国泰民安’的重任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国家诞生,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。”

&esp;&esp;“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,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,就必须想办法使‘国泰民安’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做不到,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。”

&esp;&esp;“当失去所有成员,它也就不复存在了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:“天然肩负的责任吗……”

&esp;&esp;朱标先是点头,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:

&esp;&esp;“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?”

&esp;&esp;“不论是契约论,还是抱团取暖,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解释道:“所以,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,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以为,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,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。”

&esp;&esp;“在律法出现之前,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?”

&esp;&esp;“一般两种方式,一种是拳头理论,谁的拳头大谁有理。”

&esp;&esp;“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,别人怎么伤害你的,你就怎么报仇。”

&esp;&esp;“用我们的俗话来说,就是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。”

&esp;&esp;“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,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。”

&esp;&esp;“欠债就要还钱,杀人就要偿命。”

&esp;&esp;“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,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,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”

&esp;&esp;“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,慢慢形成了律法。”

&esp;&esp;三人再次点头,有道理,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。”

&esp;&esp;“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,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,是不是太冤枉了?”

&esp;&esp;“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,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,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。”

&esp;&esp;“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。”

&esp;&esp;“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?”

&esp;&esp;“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,无意中伤了人,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。”

&esp;&esp;“这样对大家都好……”

&esp;&esp;朱标连连点头,说道:“很有道理,即便是现在,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回道:“所以,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,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。”

&esp;&esp;“诸子百家的学问,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。”

&esp;&esp;“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,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。”

&esp;&esp;“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,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。”

&esp;&esp;“并在此基础上,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。”

&esp;&esp;“大同世界,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。”

&esp;&esp;“以前人们只知道,朝廷肩负着责任。”

&esp;&esp;“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?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?没有一个标准。”

&esp;&esp;“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
&esp;&esp;“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,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。”

&esp;&esp;三人再次点头,经过这一番剖析,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。

&esp;&esp;对治理国家,有了更清晰的思路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,心中也非常高兴。

&esp;&esp;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,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。

&esp;&esp;比起‘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’这个冷酷的回答,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。

&esp;&esp;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,但现在是大明,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。

&esp;&esp;这个饼,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。

&esp;&esp;至于后人认不认同,无所谓了。

&esp;&esp;他努力过,就足够了。

&esp;&esp;说的兴起,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