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这个问题连自己都能看得出来,朝中那群老狐狸岂能看不出来。
&esp;&esp;可也没见谁去打听。
&esp;&esp;知道有这回事儿就行了,打听的太多只会惹祸。
&esp;&esp;接着,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家里,劝家族主动配合新政,否则必遭劫难。
&esp;&esp;如果曾祖父还活着,他不会担心。
&esp;&esp;但现在一切都不好说了。
&esp;&esp;之后,他将注意力放在了阶梯性收税本身。
&esp;&esp;即便有勋贵支持,事情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&esp;&esp;他想看看,朝廷要如何来推行这个政策。
&esp;&esp;然后他就看到了。
&esp;&esp;事情很简单,杀。
&esp;&esp;朱元璋亲自出面掌控大局,先是利用户部尚书邱广安,将十几个官员下诏狱。
&esp;&esp;并按照邱广安的弹劾奏疏,将户部侍郎在内的二十余名官吏,贬谪到云南、辽东为官。
&esp;&esp;还不等这些人去上任,锦衣卫再次出手,将其中半数擒拿入诏狱。
&esp;&esp;罪名有的是对皇帝心怀怨愤,有的是贪腐。
&esp;&esp;大家都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,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。
&esp;&esp;尤其是文官群体,生怕自己突然就被抓了。
&esp;&esp;看到这里,叶云流同样不觉得意外。
&esp;&esp;洪武皇帝的行事风格世人皆知,很多政策满朝文武集体反对,他都敢强行实施。
&esp;&esp;现在还得到了勋贵的支持,手段肯定会很强硬。
&esp;&esp;这一次要死很多人了。
&esp;&esp;而且他丝毫不同情被抓的官吏,正如他看不起家乡的名士大儒一样。
&esp;&esp;即便那些人很大一部分是他曾祖父的学生,照样看不起。
&esp;&esp;这些人要是出于公心反对新政被迫害,他肯定会义愤填膺,并积极营救。
&esp;&esp;甚至如果这些人是普通的地主,想维护自己的土地,他都觉得情有可原。
&esp;&esp;然而不是,这些人是官员,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阻挠新政。
&esp;&esp;虽然很符合人性,但你站在那个位置上却阻挠良法推行,被杀了也是活该。
&esp;&esp;不过叶云流也清楚,有时候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
&esp;&esp;这种触及根本利益的新政,不是杀几个人就能解决的。
&esp;&esp;更何况,你把人杀了,还要提拔新的官吏上来。
&esp;&esp;那些官吏就会支持新政了?
&esp;&esp;然后他就得到了一个更加让人震惊的消息,户部尚书邱广安给皇帝呈送了一份名单。
&esp;&esp;名单里的成员,全部出自于计官和勋贵群体。
&esp;&esp;皇帝勒令吏部,将这些人全都提拔进入户部为官。
&esp;&esp;这个事情的严重性,甚至已经超过了阶梯性收税。
&esp;&esp;中枢衙门从来都是被儒家把持,这也是儒家得以大兴的根本。
&esp;&esp;皇帝这么做,就是在掘儒家的根基。
&esp;&esp;此举自然遭到了文官的集体反对。
&esp;&esp;然而,用人本就是皇帝的权力,邱广安挑选的人全都是符合选拔标准的人才。
&esp;&esp;他们的集体反对,反而给了朱元璋发怒的借口。
&esp;&esp;于是吏部尚书被罢免,吏部侍郎被打入诏狱,还有其余二十余名官吏被罢免或者下诏狱。
&esp;&esp;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事情总需要人来做的。
&esp;&esp;朱元璋是可以提拔一些听话的人,问题是那些人如果不能服众,提拔上来也没用。
&esp;&esp;而能够服众,又能主持中枢衙门的官员,貌似只能从儒家里面挑选。
&esp;&esp;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。
&esp;&esp;就在大家猜测,皇帝要怎么破局的时候,一道旨意传出:
&esp;&esp;任命韩国公李善长为吏部尚书。
&esp;&esp;此消息一出,朝野为之震动。
&esp;&esp;李善长,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字,大明建国第一功臣,开国六公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