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8节(2/2)

&esp;&esp;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。

&esp;&esp;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,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,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。

&esp;&esp;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。

&esp;&esp;然而并没有什么用,在现实的需求面前,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。

&esp;&esp;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,新政要求量化管理,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。

&esp;&esp;向吏部打报告,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,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。

&esp;&esp;我们能咋办?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?

&esp;&esp;只能自己征辟计官。

&esp;&esp;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。

&esp;&esp;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,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。

&esp;&esp;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,可我们面临的问题,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。

&esp;&esp;你们拿不出办法,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。

&esp;&esp;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?

&esp;&esp;在这种情况下,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。

&esp;&esp;对于此事,陈景恪自然也知道。

&esp;&esp;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,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。

&esp;&esp;他是造系统的人,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。

&esp;&esp;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。

&esp;&esp;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。

&esp;&esp;“先解决有无问题,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。”

&esp;&esp;“说白了,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,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。”

&esp;&esp;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,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书院。

&esp;&esp;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,短期内这些书院是指望不上的。

&esp;&esp;只能放任地方衙门违规征辟算学人才。

&esp;&esp;不过总的来说,算学吃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。

&esp;&esp;目前真正的大事儿就是分封。

&esp;&esp;报纸上那两篇文章,自然是在朱标的授意下发表的。

&esp;&esp;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分封做预热。

&esp;&esp;事实上,关于大分封的事情,早就有风声传出去了。

&esp;&esp;知道此事的人不算多,但也绝对不算少。

&esp;&esp;秘密一旦被多人知道,就不再是秘密了。

&esp;&esp;期间难免会有人透露出去。

&esp;&esp;比如醉酒说大话,比如去青楼潇洒玩的高兴了故意炫耀。

&esp;&esp;不过还好,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话。

&esp;&esp;而且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,都不用朱元璋和朱标出手,勋贵集团自己就会把事儿解决了。

&esp;&esp;这话你也敢往外说?

&esp;&esp;你丫的不想活了是吧。

&esp;&esp;自己不想要封国了,也别祸害我们。

&esp;&esp;在勋贵集团自己的努力下,每次有消息泄露,都很快就被压了下去。

&esp;&esp;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,总会被有心人记下来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看着报纸,说道:“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,用这两篇文章,把被压下去的‘谣言’重新炒热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光靠这两篇文章恐怕还不够吧,让锦衣卫也去推波助澜一下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,对徐允恭说道:“给魏国公和梁国公传个话。”

&esp;&esp;“警告勋贵们,最近一定要沉得住气,谁敢乱说话后果自负。”

&esp;&esp;第409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

&esp;&esp;因为方孝孺的文章,一个话题突然就变得火热起来。

&esp;&esp;那就是,夏商周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,到底有什么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