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8节(2/2)

&esp;&esp;而且还不能光口头说,朝廷还要拿出相应的态度。

&esp;&esp;比如来自朝廷的肯定,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,对他们进行表彰等等。

&esp;&esp;光靠这些依然不够,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大道理,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么族群大义。

&esp;&esp;所以,还要让他们明白,何为整体何为个体。

&esp;&esp;华夏大明是一个整体,东南破败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。

&esp;&esp;当年北方破败,不就是靠着南方征收重税,才支撑过来的吗?

&esp;&esp;而且谁敢保证下次受灾的不是你的家乡?

&esp;&esp;如果今天你不帮他们,下次你家受灾了,能指望别人来救你?

&esp;&esp;思想工作做好了,才能降低发生哗变的概率,才能让将士们爆发战斗力。

&esp;&esp;然后就是合理的救灾措施,各种工具器械之类的,能准备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好。

&esp;&esp;还有各种物资也要跟得上。

&esp;&esp;林林总总,他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结束。

&esp;&esp;老朱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,心中的担忧也放下来不少。

&esp;&esp;这说明陈景恪不是一拍脑门想到的主意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
&esp;&esp;按照以往的经验看,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,很少出错。

&esp;&esp;接着老朱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,对如何救灾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。

&esp;&esp;之后他招来内阁学士以及蓝玉、汤和、傅有德、冯胜等人,商议军队抗灾救民之事。

&esp;&esp;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反对。

&esp;&esp;很显然,大家都怕发生兵乱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出面,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,以及大致的方略。

&esp;&esp;但很显然,群臣丝毫不为所动。

&esp;&esp;倒也不能说他们冷血,而是不敢冒险。

&esp;&esp;只要军队不乱,出再大的事儿国家都亡不了。

&esp;&esp;军队乱了,多少善政都补救不回来。

&esp;&esp;别的事情都能赌,唯独不能拿军队赌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也知道,靠这些说服不了他们,所以他还准备另外一套说辞:

&esp;&esp;“未来天地会发生一场大变故,类似的天灾会变多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尝试探索出更多道路,将来子孙只能坐困愁城。”

&esp;&esp;群臣:???

&esp;&esp;你什么意思?

&esp;&esp;平日里对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,竟然也开始搞玄学了是吧?

&esp;&esp;马上就有人质疑:“安平侯勿要危言耸听。”

&esp;&esp;“你说有大变故,那么请问变故是什么?何时会发生?”

&esp;&esp;就连铁杆盟友徐达和邱广安,都认为他是故意吓唬大家的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却默然不语,温寒变只有极少数人知道,没有得到老朱的允许他是不能随便说的。

&esp;&esp;就在众人以为,他谎言被拆穿无言以对的时候,老朱却开口了:

&esp;&esp;“你们知道夏虫不可语冰吗?”

&esp;&esp;众人脸色一变,这是贬义词,老朱用在这里岂不是再嘲讽他们短视吗?

&esp;&esp;老朱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,继续说道:

&esp;&esp;“夏虫寿命短暂,不知道有冬天。”

&esp;&esp;“在天地面前,人与夏虫何异?”

&esp;&esp;“不过人毕竟不是虫,人有思想能言语能写字,能将见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世。”

&esp;&esp;“后世人可以根据先贤的记录,窥探到有冬天存在。”

&esp;&esp;“只不过,能够从史书中窥探到这个奥秘的,凤毛麟角。”

&esp;&esp;众人终于明白,朱元璋不是在嘲讽他们,可随之而起的是满腹疑惑。

&esp;&esp;什么意思?

&esp;&esp;听陛下的话,似乎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。

&esp;&esp;可到底是什么东西?

&esp;&esp;竟然让陛下甘冒天险动用军队去抗灾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却知道,老朱这是准备摊牌了,不禁再次为他的魄力感到敬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