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25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笑过之后,朱雄英正色道:“这几年朝廷无暇他顾,吐蕃三王就让他们多活一些时日吧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颔首道:“新式火器制作困难,现在全靠能工巧匠手搓。”

&esp;&esp;“想大规模列装还需要很长时间筹备,你急也没用耐心等着吧。”

&esp;&esp;徐允恭笑道:“我知道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,这不是怕你们忘了,给你们提个醒吗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失笑道:“好嘛,原来是这个目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没想到啊,你徐老大这浓眉大眼的,也开始耍心机了。”

&esp;&esp;又聊了几句,徐允恭就离开了。

&esp;&esp;明天就要去参观武器研究院,时间已经不多了,他得连夜把安保工作安排好。

&esp;&esp;朱雄英继续接待一些重臣,对这次行动事宜做出指示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则去了翰林院,找到了大明周报总编辑方孝孺,将计划大致和他说了一下:

&esp;&esp;“不教而诛,则刑繁而邪不胜;教而不诛,则奸民不惩。”

&esp;&esp;“宣教工作也必须要跟上,从现在开始报纸每一期都刊登一些相关文章,给大家吹吹风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面露凝重之意:“这么做,打击面可就太大了啊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不这么做,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都会被拉低,后果更严重。”

&esp;&esp;“我知道。”方孝孺点点头,犹豫了一下才说道:

&esp;&esp;“我在想,明明日子变好了,为何治安反而变差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有些意外的道:“哦,你可有所获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颔首道:“财帛动人心,钱财勾出了大家心中的贪欲和恶念。”

&esp;&esp;“但贪财的人时刻都有,为何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呢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重新坐好,说道:“为何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似乎有顾虑,并没有直接说答案,而是道:

&esp;&esp;“现在我有些明白,为何前人要制定严格的人口政策,限制人口流动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哪还不知道他想说什么,反问道:

&esp;&esp;“你想被锁在一个小村子,一辈子都走不出来吗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摇摇头,想要解释什么,只是还没张开嘴就被陈景恪给堵了回去:

&esp;&esp;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你不想被一辈子锁在一个小角落,凭什么要把百姓锁在那里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争辩道:“可是大多数人依然只能生活在那个小圈子里,没有走出去的能力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华夏子民重视乡土,大部分人也不想走出去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眉头紧皱,道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不乐?”

&esp;&esp;接着他又说道:“愿不愿意走出来,和有没有的选择,是两种不同的概念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个道理就不用我为你解释了吧?”

&esp;&esp;“而且,以你的认知,不应该受困于这么简单的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到底想说什么,不妨直说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苦笑道:“果然瞒不住你,我最近一直在读史,在研究你所言的历史发展大趋势。”

&esp;&esp;“你的理论是正确的,然而在细节上却让我产生了迷惑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,但凡研究过并接受了人权思想的人,都不会质疑为何放宽对百姓的管控。

&esp;&esp;相对的人身自由,本就是人权的核心部分,

&esp;&esp;方孝孺之所以东拉西扯,肯定是心有困惑,随便找了个由头想打开话匣子。

&esp;&esp;“你有什么疑惑不妨说一说,说不定我就能为你提供参考呢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瞅了他一眼,说道:“我的困惑来自于你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惊讶的道:“我?我怎么了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说道:“纵观历史,每一次大转折,无不需要数百年的探索,才能找到合适的路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你似乎直接就站在了时代的终点,不但拿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框架,还一步到位拿出了相应的政策制度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本以为他在夸自己,心中还有些嘚瑟。

&esp;&esp;但紧接着方孝孺又说道:“二十年前你横空出世,以一己之力强行干涉历史走向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在大家还未意识到新时代到来的时候,就将所有人一把拽进了时代的洪流里。”

&esp;&esp;“面对冲击,所有人都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如何自处。”

&esp;&esp;“洛下学宫至少有七成的人,依然处在迷茫的状态。”

&esp;&esp;“为了不被淘汰,他们只能不懂装懂,强迫自己按照你划定好的路线前行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