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就算是王通夫子辩驳了诸子百家,可是大儒携学派弟子入两国,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,了不得,姜万象尊这王通夫子为天下的大才,给他个大名号,却也罢了。
&esp;&esp;有甚么用?
&esp;&esp;他带着一种看晚辈的愉快从容,注视着李观一,好奇这小子要做什么,哈哈,大不了,展露豪雄的气魄,多拉几个人去,却也无妨!
&esp;&esp;而诸子百家的目光也落在了那少年诸侯的身上,李观一缓步走出,他的脚步落在空中,元气散开,化作了火焰托举。
&esp;&esp;赤霄剑鸣啸,他身边赤龙缓缓盘旋,李观一走到了夫子的身旁,以皇极经世书为王通疗伤,而后举起酒杯,敬这学宫诸位弟子,而后站在了王通夫子身前。
&esp;&esp;夫子微笑道:“并不曾有诸侯下场的。”
&esp;&esp;李观一回答道:“今日您就见到了。”
&esp;&esp;有中年男子喝骂道:“李观一,太平公之子,汝也是世家,所说的话语,不过只是想要带着诸多学子入你的麾下,做你的臣子罢了,权臣,夺取天下之心,何等明显!”
&esp;&esp;风啸嘴角一咧了咧。
&esp;&esp;这可不只李观一,陈国,应国都是这个想法。
&esp;&esp;李观一直接回答道:“诸位可以不入江南,不争天下,只是百姓存活于世,民智不开,学宫不是争霸天下之力,学宫,本就该去教化天下。”
&esp;&esp;他举起手中盛满了酒的杯盏,朗声道:“敢问学宫诸子,可还记得最初夫子,可还记得天下游学?敢问诸位,可还记得有教无类?”
&esp;&esp;“《礼》曰: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”
&esp;&esp;“学宫诸子,是在中州富贵之地读书,还是要行走于天下?”
&esp;&esp;陈鼎业,姜万象面色骤变。
&esp;&esp;猛然起身。
&esp;&esp;而后徐缓坐下。
&esp;&esp;姜万象苦笑:“这小子,要掘了根子啊!”他有些后悔方才为什么没有把这小子压住了,李观一太年少了,他下意识把李观一当做了子侄辈,于是被那锋芒刺伤了。
&esp;&esp;万人学子只见那金冠赤袍的秦武侯踱步而行于学宫。
&esp;&esp;“李观一今日来学宫,不是请一家一派。”
&esp;&esp;“李观一以一杯酒,敬八百年学宫风流。”
&esp;&esp;“敬夫子有教无类,敬诸子百家争鸣。”
&esp;&esp;“李观一斗胆,请学宫出世!”
&esp;&esp;“如先古诸子,游学天下,教化万民!”
&esp;&esp;他眼中的并不是一个人才,一堆人才,李观一来此,就是为了将封闭的学宫打开,而一开始,只有那位公羊素王看到了这一点,那少年抬起头,看着那些学子们,轻声道:
&esp;&esp;“学习他们。”
&esp;&esp;“成为他们。”
&esp;&esp;“然后……”
&esp;&esp;秦武侯手中之酒落在了学宫的地面上,轻声说出了四个字,只是四个字,就可以激荡起来所有年轻的,还怀揣着理想的血液。
&esp;&esp;“超越他们。”
&esp;&esp;王通夫子看着李观一,他垂眸笑了笑,他其实看到了许多的弊病在,李观一想要走的道路,希望以才选士,希望能够让百姓读书,开智,一步一步走。
&esp;&esp;但是学宫里面已经被大儒把握,他们有自己的理念,学派,浩然正气所在之处,就算是百姓读书明智,最后也会被他们影响到,自然而然地汇入不同的某个学派里。
&esp;&esp;学宫应该纯粹。
&esp;&esp;现在的学宫内部,则如世家门阀一般,依靠着把持学子,在天下拥有名望,汲取学子的血液,成就自己一个人的地位,那不该是学宫,不是诸子百家。
&esp;&esp;八百年,积累了太多的弊病。
&esp;&esp;这弊病是伴随着举荐制,如同毒一样蔓延在学宫内部的。
&esp;&esp;在举荐制更换为科举之前,必须要抹去这些遗留之毒。
&esp;&esp;新的时代之前,学宫应该重新干净,虽然再度过去几百年,就一定会积累新的弊病,但是,莫怕,莫怕。
&esp;&esp;来者,无穷。
&esp;&esp;至人天隐,其次地隐,其次名隐。
&esp;&esp;王通当为大事,弟子入天下,天下不知我名。
&esp;&esp;王通夫子抬起头,看着公羊素王,素王注视着这位最看重的晚辈,怔住,旋即立刻意识到他要做什么,眼底悲苦,叹息,王通微笑拱了拱手,往前一步。
&esp;&esp;他眸子微垂,不紧不慢:“之前王通回答你们的问题。”
&esp;&esp;“现在是我要问你们了。”
&esp;&esp;“大儒,名士,求名利吗?”
&esp;&esp;这个时代的百家名士一时无言以对。
&esp;&esp;王通笑了笑,眼底似乎有了一丝丝遗憾,道:
&esp;&esp;“最初的时候,夫子说,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,我那时候觉得夫子所言甚是,可是后来在这天下走过一遭,却发现有了新的想法。”
&esp;&esp;“知之者不如行之者,行之者不如安之者。”
&esp;&esp;“知道,行道,最后安于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