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章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饭前他又在村中转了转,还下田去看了看收成,对姜家村印象十分不错。

&esp;&esp;一顿饭的工夫,也算熟悉起来,他颇有些推心置腹地建议他们还是要多请几个好点儿的先生,别只教蒙学。

&esp;&esp;这么好的房子都盖起来了,就教村里的小娃娃识字,还不收束脩,这不是纯亏吗?

&esp;&esp;他已经知道了姜竹家有座山,但有座山也盖不起他们规划的那种书院啊。

&esp;&esp;沈青越:“我们也想来着,刚刚新聘任了一名先生,等书院办好,就能让先生落籍了。”

&esp;&esp;文吏:“也是从难民里找的?”

&esp;&esp;沈青越:“对。”

&esp;&esp;文吏:“倒是个好办法。”

&esp;&esp;先前他们也给县城的几家书院推荐过人,只是衢国的功名在大虞是不认的,得重考一遍,不能拿来公开说书院新聘了几位举人,几位秀才。

&esp;&esp;等他们考完,起码得三年。

&esp;&esp;不缺先生的书院就不太愿意用衢国人,除非对方愿意以书院学生的名义再在大虞考一次。

&esp;&esp;而很多衢国读书人其实也不太愿意在大虞重新科考。

&esp;&esp;忠君报国,他们国难之下逃到大虞是求生。

&esp;&esp;但若是在大虞重考功名,那报效哪家皇帝?

&esp;&esp;如果将来大虞要打衢国,他们又该如何自处?

&esp;&esp;可让这些人去种地耕田干苦力,又是浪费人才,官府虽在想法安置他们,但又不好出面担保什么。

&esp;&esp;毕竟人心隔肚皮,就连推举他们去科举,其实他们这些地方官也担着很大的风险呢。

&esp;&esp;万一将来两国兵戎相见,这些衢国来的难民中很可能就会混有奸细。

&esp;&esp;他们县衙是缺读书识字的文吏的,可他们也不敢直接从难民里招人。

&esp;&esp;青竹书院倒是个安置人的好选择。

&esp;&esp;只是……

&esp;&esp;太小了。

&esp;&esp;要是个大书院还好,姜竹和沈青越也不怎么介意用难民,双方一拍即合。

&esp;&esp;偏偏人家只有蒙学,那才能用几个人呀?

&esp;&esp;再说他们书院这个位置吧,想要像城内的书院一样招学生,也确实不太好办。

&esp;&esp;文吏没多说什么,只勉励了他们一番,答应一定会尽快帮他们办完,又和姜树一起回去了。

&esp;&esp;回到县衙,他将姜家村和青竹书院的见闻一并汇报给县令,县令听得也觉得有趣,“你觉得他们的书院不错?”

&esp;&esp;文吏叹气:“可惜位置太偏僻了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